首页

国产调教视频在线

时间:2025-05-24 10:40:51 作者:东南亚华侨华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将拓广阔合作空间 浏览量:33522

  内蒙古自治区多年治沙成效显现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美丽中国·守护生态安全)

  地处中国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中有“两个半”在内蒙古,60%以上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在内蒙古,其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内蒙古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去年内蒙古完成防沙治沙面积950万亩,为年初计划的1.5倍,规模全国第一;今年已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565万亩,占全年1730万亩任务的90%。”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王肇晟说。

  “以路治沙”“以工代赈”,不断创新完善治沙模式

  驾车行驶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的乌白线穿沙公路,只见道路两侧连绵不绝的一个个草方格内,成片成簇的樟子松、黄柳与柠条绿意盎然,迸发出勃勃生机,让人很难相信,这里竟然是科尔沁沙地。

  地处科尔沁沙地西缘的翁牛特旗,沙化土地面积达667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37.4%,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12.2%,有8个苏木乡镇、92个嘎查村、14万人地处沙区,是赤峰市境内沙地面积最大、治理最难的地区。

  “过去我们这里有句谚语叫‘人迷眼、马失蹄、白天点灯不稀奇’,有时风沙太大,遮天蔽日,让人眼睛都睁不开。”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党委书记刘海阳告诉记者。阿什罕苏木作为翁牛特旗沙化最严重的地区,过去饱受风沙侵害,耕地无法耕作,草场全是沙地,广大农牧民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

  “几十年前,风沙大的时候,常常一晚过去,房门就被沙子堵住了,种不了地,家里养的几头牛、十多只羊,也因为吃不上草、长不了膘,卖不上价,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啊。”阿什罕苏木乌兰敖都嘎查党支部书记苏和巴特尔回忆道。

  为了生存,苏和巴特尔跟着父辈们自发治沙,将黄柳截成一段一段,插在沙里。“那时候没经验,起初栽在沙包上,结果一场大风全吹没了,后来就找风小的避风沙坑种,来年要是雨水好才能活,就这样一棵棵栽,几年才能活一棵。”苏和巴特尔说,由于受当时交通与技术限制,栽种面积并不大,治沙效果也不明显。

  经过不断探索,翁牛特旗总结出了“以路治沙”模式。“我们将沙地细化分隔成‘治理网格’,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建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不仅方便治沙物资、固沙机械等进入沙漠腹地,也打通了沙区群众与外界的联系道路。”翁牛特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乌华说,自2003年实施“以路治沙”以来,翁牛特旗已开通16条穿沙公路,总里程479.5公里,完成公路两侧沙地治理351万亩。

  在实施“以路治沙”的同时,翁牛特旗还打破以往“企业干、农牧民看”的现象,在内蒙古率先探索实施“以工代赈”的治沙模式,通过“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农牧民”的形式,组织发动农牧民群众积极投资投工投劳,构建起全民参与防沙治沙新格局,实现治沙致富双赢。

  乌兰敖都嘎查牧民德勒黑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今年参与了家门口乌日线穿沙公路的草方格铺设,与同嘎查牧民红梅两人一组,一人铺设稻草,一人拿铲子往沙里压。“我每天从早上忙到下午,一天一人能铺设3亩左右的草方格,家门口就近务工,干活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家。”德勒黑告诉记者。

  “如今的穿沙公路已成为农牧民的致富路,‘以工代赈’让嘎查村集体和农牧民成为治沙项目的直接受益者,真正实现‘咱的项目咱干、咱的钱咱赚、咱的利益咱维护、咱的成果咱享受’。”翁牛特旗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九坡表示。目前该旗实施“以工代赈”项目9个,累计治沙6.2万亩,带动2600多名农牧民参与治沙,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在多年防沙治沙实践中,内蒙古各地不断创新完善治沙模式,总结探索出“库布其模式”“磴口模式”“光伏治沙”“以路治沙”等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

  围绕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因地制宜,科学施策

  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白土井子村,记者看到,不远处的浑善达克沙地莝草山综合治理项目区,一大片由黄柳、河柳枝条扦插形成的机械沙障内,栽植着一棵棵矮小的沙地云杉和沙棘、柠条等苗木,中间播种的大片冰草、羊草、披碱草等破土而出。

  克什克腾旗境内分布有866.6万亩浑善达克沙地,占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的16.8%,其中极重度连片沙化主要分布在莝草山区域,覆盖经棚镇和达来诺日镇的5个嘎查村。

  “咱们这边主要是流动和半流动沙丘,过去风一吹,沙包子就往前移,离村子越来越近,站在山头往下一看,白茫茫一片全是白沙。”56岁的经棚镇白土井子村村民郝艳杰回忆道。

  为此,克什克腾旗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按照沙化程度确定先难后易的治理路径,将莝草山区域作为闯路工程、攻坚工程。“我们围绕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因地制宜,科学施策,采用‘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种草+围栏封育’的方式,乔木选择沙地云杉,灌木选择沙棘,铺设机械沙障,飞播种草选择适合本地区的乡土草种冰草、羊草、披碱草、苜蓿等,形成‘乔木防护林、沙障小方格、灌草覆盖’的三重防沙网。”克什克腾旗森林草原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董学存说。

  在项目区,白土井子村村民王凤山正将一根根枝条竖着插入挖好的沟中。“这种就叫机械沙障,和传统的草方格固沙相比,用的不是稻草,而是黄柳和河柳枝条,先由拖拉机或沙障开沟机等机械开沟,然后用铁钎插入沙中松土后,再将枝条等竖着插入挖好的沟中,这样一根挨着一根,固沙效果更明显,且不易被风沙掩埋腐烂。”王凤山告诉记者。

  为提高效率,当地自主研发了沙障开沟机,机械作业效率可达到人工效率的4倍左右。

  2023年8月底到2024年6月底,浑善达克沙地莝草山综合治理项目区历时10个月,在实际工期不足5个月的时间里,超前完成两年建设工期的12.65万亩防沙治沙任务,标志着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取得较大进展,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符合本地实际的防沙治沙模式和经验。

  同时,克什克腾旗坚持生态治理工程和农牧民生产生活保障协同推进,广泛引导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及管护,拓宽增收渠道。

  “沙棘长成后归农民所有,进入盛果期后,未来我们计划将这些沙棘做成果汁,每亩地可增收1000多元,既治沙又增收。”董学存说。

  今年,克什克腾旗共实施了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等7个项目,治理沙化面积达89.5万亩。

  内蒙古围绕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分类施策、集中力量开展重点地区规模化防沙治沙,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加快推进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系统治理。

  提高治沙综合效益,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走进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哈夏图嘎查牧民雷爱强的家中,55岁的他正将平茬下的柠条混合草料、青贮玉米等,加工成为颗粒饲料。

  “我们嘎查在库布其沙漠边缘,20多年前我家的2400亩草场,2/3是荒漠,到处是明沙,根本不长草,更养不了几只羊。”雷爱强说。

  为了生计,从2001年起,他开始种植柠条,由于资金少、经验不足,一年种一二百亩能成活一半就很不易。“为了让柠条好好生长,我便将自家草场围封起来,小苗刚起来要是被羊吃,一年长得都不够羊10天吃。”雷爱强说。

  到2009年,他已种植了1000多亩柠条,为了让柠条更好生长,他便将家里的羊全部卖掉,到市区和旗里开起了超市,在外一待就是7年,直到2016年,看着草场里的柠条越长越好,雷爱强决定返乡。

  现在2400亩草场都长满了柠条,漫漫黄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簇簇绿色柠条。“柠条每三年至少平茬一次,要不然会枯死,平茬下来的柠条还能够加工成饲料。”雷爱强说,去年他家的羊出栏了200多只,收入达30万元。

  雷爱强还带动周边牧民一起种柠条,经过多年治理,昔日的荒漠逐渐变成了优质的牧场。“我也种了1000多亩柠条,沙子被治住,草场更好了,牛羊也能吃饱了。”哈夏图嘎查牧民杨利军说。

  伊和乌素苏木党委书记哈斯额尔德尼表示,当地引入大型饲草料加工企业,支持饲草专业收贮企业销售杨柴、柠条粉等优质饲草料产品,让种植柠条成为农牧民新的致富动力。

  “我们依托科技小院、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等平台,由高校技术团队研发出多种类新型饲草料产品,撬动社会资源参与,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赢。”杭锦旗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刘飞表示。

  近年来,为提高治沙综合效益,内蒙古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因地制宜选用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积极培育发展沙棘、文冠果、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林草沙产业,提高治沙综合效益。2023年,内蒙古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871.8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268.6亿元。

  本报记者 张 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9月12日   第 07 版)

【编辑:苏亦瑜】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家电受青睐!手机、空气炸锅等热卖德国商超

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这掌声不仅献给落后的运动员,也献给落后时的自己。掌声的珍贵不仅在此时此刻,也在未来需要为自己鼓劲的每一刻;更可贵的是,体育精神的无国界在这一刻感染着所有人。

作家刘广迎新作《唤醒》展望未来人类生活图景

人民网香港10月1日电 (记者陈然)香港各高校10月1日举行升旗仪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小剧场京剧《成佛记》福州首演 彰显福建民俗

2023年,也就是提前一年实现贯通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正是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穿梭于太行山间,呈南北走向,主线贯穿忻州、阳泉、晋中、长治和晋城五市太行山片区。

一见·考察城市治理,着眼的是现代化这篇大文章

3.强化技术手段辅助办案。积极应对检察公益诉讼案件涉及领域越来越广、专业程度越来越高的新挑战新要求,加快打造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快速检测为代表的检察公益诉讼技术支持体系。北京市密云区检察院以北斗导航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对地点偏僻、手段隐秘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排查,摸排线索48条并全部立案。上海市检察院自主研发并完善公益诉讼全息办案智能辅助系统,积极运用卫星遥感、3D建模、可信时间戳等技术手段辅助办案,有效解决线索发现难问题。辽宁省辽河市检察院与中石油辽河油田安全环保技术监督中心共建公益诉讼检测实验室,该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协助开展委托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并出具数据140余个。

煤电低碳化改造有了路线图

这一问题在张智脑中一闪而过时,然而,“海豚1”上装载的激光雷达、固态雷达、全景红外视觉系统以及它百兆每秒的数据处理速度又让张智觉着自己想多了。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